栏目导航

变“废”为“无” 宁波石化区谱写“无废园区”新篇章

来源:火狐体育竞猜    发布时间:2025-09-10 15:42:00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石化区)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园区”典型案例。近年来,石化区在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协助下,以绿色发展为底色,通过源头减量、产业循环、数字化治理等举措,构建“减量循环+数字监管”模式,扎实推进“无废园区”建设。目前,石化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危废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企业通过协同减废减少相关成本超过40%。同时,宁波石化区内累计打造绿色工厂174家,建设“无废工厂”70家,镇海炼化成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无废集团”试点。

  污染物基数大是园区面临的主要挑战。2024年,石化区危险废弃物产生量达98.7万吨,占全市53%;碳排放量超过1100万吨,占全市16.7%。破解这一难题,源头减量是关键。石化区将技术革新作为切断污染源的“利刃”,持续推动生产的基本工艺绿色化。

  石化区积极引进替代工艺,从源头上杜绝废白土产生。投资6000万元引入FHDO重生成油液相选择性加氢脱烯烃技术,替代传统白土吸附工艺,不仅年削减废白土超1000吨,还减少碳排放1800吨。

  在污泥处理方面,石化区引进低温带式干化技术,通过干热空气对污泥进行干燥脱水,显著减少异味排放,实现污泥全面干化,年减少碳排放3081吨。针对油泥处理,石化区采用“超声波+离心脱水”技术,从源头削减80%的油泥产生,年减量超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00吨。

  近五年来,石化区投资近60亿元实施19个重点支撑项目,构建全生命周期固废减量化新格局。预计今年底建成的“碱液浓缩+焚烧提标”改造工程,将成为石化区最大的源头减量项目,可实现废碱液年减量10.8万吨,降幅达50%。同步实施的灰渣提纯技术将回收钼盐,形成“减量—回用—增值”的闭环产业链,预计年增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位于石化区内的宁波新福钛白粉有限公司,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钛白粉生产企业。2020年起,公司投资1.1亿元建成60万吨/年水泥缓凝剂项目,并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共建“钛白粉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技术攻关,采用全自动超高压压滤板框脱水,将钛石膏含水率降至20%以下,经烘干后直接作为水泥缓凝剂出售,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年经济效益达3500万元。

  除了企业内部循环,石化区还积极推动企业间产业循环。2023年3月,宁波市首例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项目——镇海基地二期催化装置“点对点”综合利用大榭石化废催化剂项目在石化区落地。该项目年减少危废约3000吨、碳排放1万余吨,获评巴塞尔公约全国“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作为国内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石化区积极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碳排放核算、固危废监管、地下水管控等三大要素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控、智能预警与精准分析,从而增强区域风险防范能力、提高环保治理水平、优化整体运营效率,提升石化区现代化治理效能,构建起“无废”监管新模式。

  “石化区打造‘政府—园区—企业’三位一体的化工产业大脑,实现公司制作数据与政府管理数据的跨层级共享,为行业管理和企业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生态环境部门还与石化区建立了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碳核算和碳交易撮合为核心服务,通过数字化手段帮企业实现碳管理的自主化和精细化,总结共性问题,以标杆项目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为推进石化区危废精细化监管,镇海区创新打造“数治危废”应用,集成浙江省固废监管系统、危化品运输平台及小微收运体系等多源数据,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危废“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全过程无缝衔接的正向监控,以及反向精准追溯。系统预设12条危废预警规则,预警信息实现“浙里办”以及短信双端推送。目前,该应用危废底数模块已覆盖全区2500家企业的危废数据。

  此外,石化区已初步建成地下水数字化平台,完成水文地质模型构建。利用该模型研判地下水迁移扩散风险,分析污染物变化趋势,并出台《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地下水环境管理技术方面的要求》,明确各方责任,指导企业组织地下水溯源工作。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固废处置专业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是开展基础性、通用性、综合性标准化科研和服务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

  固废处置专委会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标准化法》、《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等指导文件开展服务工作,统筹协调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整体规划部署,组织制定和持续完善建材行业专业标准体系;秉承创新的服务模式和个性化订制服务理念,积极做出响应国家鼓励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的号召,为建材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标准技术支撑。目前,专委会负责中建材协标准制修订工作、标准推广应用实施、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标准化科学研究、合格检测、评估认证、宣贯、培训和解释、提供技术资讯等工作。

  科技成果评价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公司和社会影响力、获取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促进科研人员职业发展和技术交易等方面都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奖励系列中,由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发起并具体承办的对全国范围的行业科学技术奖项,每年评审授奖一次,名副其实为国家级奖项,公信力与权威性亦是行业公认。

版权所有  火狐体育竞猜